建筑师择业指南(二)

我给很多建筑师介绍过工作,有刚毕业的应届生,也有工作十几二十年的高工,设计总监,建筑师整个职业生涯从刚开始到最后阶段都看过。懵懂少年蜕变成国之栋梁,到底应该选择什么样的企业开始,发展乃至结束自己的职业生涯?


本文5600字左右,长文。


1。


今儿这篇我主要说说国内硕士、本科、大专毕业的建筑师。


国内专本硕的建筑师占了得有我整个职业生涯看的简历数量的50%左右,另外30%是海归,20%是老外。这50%是一个巨大的群体,也是整个建筑设计行业的主要从业者群体。这个群体里有设计师,也有类似码农的设计农,是最努力,最要强,最焦虑也最无奈的群体。


先从刚毕业那会儿开始说,第一梯队老八校建筑学本硕,其中最牛逼的属于清华本硕,你能本科考上清华建筑系的,你硕士千万别想不开去同济念,真事儿,知乎上有这么个清华本科的同学问我是不是保研去同济还是搏一搏本校的建筑硕士。但最牛逼不代表最受到企业待见,清华本硕的一般企业驾驭不了,会出现觉得用不了,眼高手低等问题(超跑不是人人都适合开)。论受企业欢迎程度,同济本硕,东南本硕,天大本硕,哈工大本硕的同学我个人感觉比清华的更强一些。


第二梯队新八校建筑学本科,南京大学,浙江大学,湖南大学,沈阳建筑大学称为新四军,加上上海交通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深圳大学,并称新八校,新八校本科毕业硕士考上老八校的可以排1.5梯队。


第三梯队我经常能看见的学校如下:北京建筑大学,武汉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山东建筑大学,西南交通大学,中央美术学院,厦门大学,华侨大学,青岛理工大学,昆明理工大学,安徽建筑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吉林建筑大学,南京工业大学,福州大学,内蒙古工业大学,苏州科技大学,郑州大学,西安交通大学,长安大学,天津城建大学,广州大学,昆明理工大学,广东工业大学,河北工业大学,上海大学。这些学校本科建筑学毕业,若是硕士能考上新老八校建筑学的,可以排到2.5梯队。


第四梯队除以上这些学校外的建筑学、规划、景观、环艺本科毕业做建筑师的,大专毕业及毕业后专升本做建筑师的。硕士如果能考上第二三梯队学校建筑学专业可以排3-3.5梯队。


这四个梯队的建筑师,差异非常大,第一二梯队含着金银汤勺进入职场,只要人不是太秀逗或者脑残,基本上都可以在甲方、外资、国有设计院、民营的头部企业谋一个不错的开局。而第三四梯队,除去家里有关系背景的(包括不限于家里开发商、家里设计院领导、家里民营公司老板,家里政府领导),要在北上深谋一个好开局真的挺难,只能去中小型国有设计院和高周转民营设计公司工作,甲方和国有大院有时候都只要第一二梯队里的佼佼者,三四梯队更是难进。于是这就造成了第一二梯队的职场经历和第三四梯队的职场经历是完全完全不一样的,与之而建立的职场价值观也会完全不同,职业发展的思路也完全不同。一个是可以好好耐心做设计,一个是没时间做设计只是拼命输出画图cad,这逐渐加剧了整个建筑师群体的分裂,也许只有当甲方不再追求高周转的时候,这种分裂才会逐渐弥合。


2。


第一二梯队该如何择业?


第一二梯队其实和我在《 建筑师择业指南 (一) 》里写的海归建筑师类似,都是人聪明、家里有一定经济条件,还能够去追求一些设计理想的人。这个人群的优势有时候也会成为劣势,比如:选择太多,不珍惜。要记住一句话:这世界上不缺乏天才,缺的是坚持自己选择的勇气。


你如果选择了去甲方,那就甲方稳定做上去,管培进去6-7年做到城市总大人有在。你如果选择了去乙方设计公司,你设计在同学里排得上号的,首选外资、明星事务所,国有大院创意所,如果你设计水平并不是你同学里最强的,我也建议你先去外资、明星事务所,国有大院创意所试试,不行再考虑头部的民营公司。民营工作强度很大,高周转的话更大,虽然钱会多一些,但论性价比,生活工作平衡来说,外资明星国企更好。如果国内工作5-10年,觉得没有提升了,家庭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去美国英国读个硕士拓展下眼界和思路。最忌讳是做了公建觉得不赚钱又转去做住宅,住宅做了太累又想回去做公建,朝秦暮楚注定是没有大成的。第一二梯队开局那么好,更要珍惜,别瞎折腾(频繁跳槽),不要好牌打到最后变成烂牌。


第三四梯队,如果把整个建筑设计行业从业者比作一个金字塔,第三四梯队基本上就是塔的基石部分,从业人数最多。如果本科学校不是很好,我建议是去考新老八校的硕士,考上了毕业工作选择余地多不少,没考上再考虑就业问题。新老八校说白了是一个标签,标签不代表能力,但是有标签让你找工作时候机会比别人多一些。等你工作几年后你会发现你学校学的东西大部分都是没用的,你所有赖以生存的技能、绝活儿都是工作中学会的。大专的一定要去考一个好学校的本科,最好是能再去读个硕士,在职读脱产读都行。如果你实在没时间没精力去读书的,那就去做住宅设计,做住宅只要能出活儿不太看重出身,也能赚到钱。


第三四梯队如何择业?


第三四梯队工作的企业品牌、知名度尤为重要,第一份工作我建议你一定要动用全家所有可以动用的资源,帮你找到排名靠前的甲方、乙方建筑事务所去工作。比如甲方你最好能去前100的开发商,做最基础的设计工作开始都行,乙方头部的那些:天华、日清、柏涛,水石,联创,ua,goa,gad,外资CRTKL,Aecom,Gensler,国有大院华东院,同济院,如果能托关系进这些头部设计公司工作,稳定干3-5年,之后再跳槽。虽然你可能学校不行,但是你工作的公司行,然后你作品也有行业水平,那你跳槽也会顺风顺水。曾经看到过学校一般的建筑师,第一份工作的单位是巴马丹拿,然后就跳槽去港资事务所,再是美资事务所,都是做不错的项目,后一家单位看中的是他之前工作中经历的项目经验,和他啥学校毕业已关系不大。


如果说你家里也没这关系给你找头部单位,你就自己海投,有啥去啥,这时候你要在你得到的有限的offer里做比较。首选看名气,公司知名度大的比知名度小的好;第二看成立时间,成立时间久的比新成立的好;第三看面试官和hr的态度,态度诚恳一五一十不做作的比张嘴就我们公司贼有前途跟着我干准没错的好。第四看公司里有没有校友,如果公司里有校友在工作的,会比没有校友的单位更加对你发展好。


在你开始工作的头5年内尽量多去做不同类型的项目,公司项目也好,私活儿项目也好,不亏本就多去做,选定你的设计方向,做住宅售楼处示范区,做机场博物馆剧院文教酒店公建,做医疗康养,还是做商业综合体超高层办公。当你确定了你想要从事的设计方向,花接下去的5-10年去钻研这个领域,记住你的底牌没有别人好,所以你必须把所有的力气都花在一个点上,以专业深度造就你的壁垒,一定要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比如住宅设计专家,酒店设计专家,产业园设计专家,机场设计专家,剧院设计专家,TOD设计专家,商业设计专家,医院康养设计专家,人有时候就得有点死磕的精神,把一个点吃透,一招鲜吃遍天。当你具备了非常专业的知识和设计能力时候,学历真的只是个纸片。这段话对第一二梯队的建筑师来说同样适用。


3。


建筑师职业生涯我将它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10年(25-35岁),第二个10年(35-45岁),第三个10年(45-55岁),第四个10年(55-65岁)。


民营建筑设计公司和设计院的晋升路径基本上是助理建筑师,建筑师(助理主创),主创(项目负责人),资深主创(专业负责人、设计副总监),副所长/所长(设计总监),再往上要么合伙人(初中高级),要么副总建筑师,总建筑师。


第一个10年里,如果你是在行业头部单位做公建商办的,我的建议是3-5年内不要乱跳槽,至少等完成一个从方案设计到施工落地的公建商办项目后再考虑跳槽的事情,扎实的基本功和完整项目的经历会让你和那些1-2年就跳槽一次的建筑师拉开决定性的差距。5-10年的阶段选定自己的设计方向,尽力跳到这个设计方向牛逼的公司去工作,开始深耕自己的专业性。如果是非头部单位做公建商办的,要么进去发现不对马上跳槽,要么等完成一个项目完整的设计周期后再考虑跳槽的事情,项目烂不要紧,关键是你要从项目中学到东西,能说得出东西。


如果你是在行业头部单位做住宅的,我建议是5年内别乱跳,一是其实市面上各家住宅单位都差不多,你有多少实力拿多少钱,二是你至少得摸清楚外立面现代简约,古典中式美式,都会风格,Art-deco都是啥有哪些变化,户型、总图都能唠叨清楚,然后这5年里你要摸清楚你公司包括竞标碰到的竞争对手公司里哪些组长、所长是真的手里有两把刷子或者愿意带新人的(这很重要),保持联系,万一这些组长所长缺人,你懂的。住宅设计圈子非常封闭,大部分跳槽都是学长介绍学弟,同事介绍同事,老上级带下属跳,一跳槽就是一个头儿带2-3个下属一起跳,所以混住宅圈子,人脉比混公建圈子要重要。这就是为啥一开始就要进头部住宅公司,因为你服务的都是头部开发商,代表了市场最高的住宅设计水平,你周围的建筑师也基本上都代表了市场主流的住宅建筑师,这混的圈子级别就有了。如果你不是在头部住宅单位的,做一年时间差不多能有2-3个项目立面户型总图都完整经历过了,有机会就跳头部单位,越快越好。当你住宅做了5年左右从啥都不懂的小白变成对着甲方也能淡定自若的老油条的时候,你可以开始考虑接下去5年是继续在头部住宅公司做还是跳槽去中部的住宅公司变现。


当你走过第一个10年,面临几种选择:一是做公建的到底是继续在外资、民营、设计院干还是跳槽去甲方,二是做住宅的到底是自己独立开组,开所还是继续在上面老大的照应下干下去。公建的一般来说如果你是多面手,从设计到落地到甲方汇报,商务谈判都做过的,可以考虑去甲方,如果你非常擅长设计的,已经是专家型设计师了,建议还是继续留在乙方熬年份等升职,或者去低一个档次的设计公司变现都行。你做住宅的话,如果你气场不够镇得住甲方的,建议还是继续跟着老大混,如果你已经能够面对甲方镇得住场子了,今年这个行情,谨慎开组开所,和老东家也要保持好关系给自己留条后路,万一开不起来还可以回去混。


在35岁到45岁(第二个10年)的职业发展阶段,对于做公建的朋友来说,我首推的一个字是稳,稳中求胜。这时候的你有经验,有技术,有人脉,也是体力最好的时候,但同时也是迈向45岁,步入职业中后期的阶段。这一段时间需要积累、观察、准备,然后当机会到来时候,抓住它。当你找到你这个阶段的归宿的时候,基本上也决定了你45岁到55岁阶段的进程。


对于做住宅的朋友来说,35岁差不多是资深主创级别了,这是一个分水岭,很多单位招聘都不招35岁以上的住宅建筑师,为啥?怕干不动。住宅设计强度的确是大,高周转用命换钱。做到35岁还能继续做住宅设计的,底下一定得有团队,就像包工头你得底下有农民工给你搬砖。如果你到了35岁还是孤家寡人的话,你必须要抓紧时间抱团,争取在40岁以前能够组建起自己的小团队,这样你之后才能有资本去和公司谈条件,你招小朋友才会更加容易,不然小朋友一看你就一光杆司令,其他组都好几个资深的人,他会选择去哪里不言而喻。一份优秀的35岁资深主创的简历,应该是在头部住宅公司A工作5年,从建筑师干到主创,然后头部住宅公司B工作5年,从主创干到资深主创或者设计总监,做过前100开发商项目10个以上。勉强合格的标准是至少在一家头部住宅公司干过至少3年以上主创,如果只是不停在各家头部公司之间每隔1-2年就跳槽一次的话,对求职不利。所以在25-35岁这10年里尽量跳槽到头部住宅公司然后呆上三五年是非常重要的。


到了45-55岁阶段,对于国内民营建筑公司来说,合伙人和老板层级差不多目前都是这个岁数。国内建筑设计行业起飞是从2000年左右开始的,所以那时候一批毕业的建筑师到现在正好是第二个10年过完,也就是差不多45-50岁左右年纪,这一批里面不少都是现在主流民营、国有、外资建筑事务所的掌门人了,这一批刚刚才到第三个10年的阶段,也不知道他们第四个十年会不会继续做建筑设计。所以你如果要想象自己到了45岁想要变成啥样子,你就看下你公司老板是啥样子,看他的状态是不是你想要的。如果是,那你就跟着你老板好好干,向他学习,等到他干不动那天你接棒。如果不是,那你就问自己你到了45岁到底想要变成啥样子,是做小而美的建筑,5-10个人的团队,每年3-4个项目就能养活自己?还是做一个大型设计集团的指挥官,指挥千军万马攻城略地,全国扩张版图?还是做某个领域的设计专家,让你公司缺不了你,甲方求着找你?犹豫不决的时候可以找靠谱的猎头聊聊。


过了55岁,基本上主力军已经交给45岁那帮了,自己到了可以逐步退居二线耐心搞设计研究或者培养年轻人的阶段了。如果你是公司老板,你可以多去想想公司架构上的问题,是否已经有了比较完善的继承模式,你孩子是不是愿意接你的班,不愿意的话是不是职业经理人接班能够继续走下去,如果你是打工的,你可以多去想想怎么发挥自己余热的问题。


好了本土建筑师的职业生涯我讲到这里,下一篇会讲建筑师这行当到底能赚多少钱。有问题的朋友可以留言或者知乎找我:Allen Zhu。


--------------------


题外话:


记得之前朱河和周榕互相隔空怼了一回建筑师配不配钥匙的问题,我想说的是出身有时候不是自己能够决定的,就像开局的发牌不是你能够控制的,但是后天怎么打这副牌,以及怎么能够打赢牌局,这是你可以控制的,也是看出一个人真的有没有本事的地方。社会本身就是不公平的,成绩好都能被顶替,但是有本事的人终究还是会翻盘的,一副好牌也会有被打烂掉的时候。


不是新老八校科班出身就做不好建筑设计?专升本就低人一筹?你要是信了这些话你就真的没开打就输了。我看过的专升本,再读硕士,做到民营设计院总工,上海市建设工程咨询行业协会专家;景观、规划、环艺专业做住宅设计,在头部住宅公司做到项目负责人,设计总监,年入也能有50-80万,甚至上几百万一年。这些成功的案例不断提醒我,没有所谓低人一筹的建筑师,只有认不清自己方向,放弃提升自己的建筑师。


有一句话我特别同意:选择比努力重要。人的职业生涯是阶梯式的,选择的方向决定了职业生涯的长度,再通过思考去克服每一个阶梯的难点,你才能越走越高,不然你努力画一辈子图都是原地踏步。